当前,全球局势变乱交织,国际经贸秩序正在重构。习近平主席对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柬埔寨等周边国家进行国事访问,以元首外交践行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,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从周边起笔、谱写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。职业教育作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,近年来在国际人力资本提升、产能合作、教育全球治理等领域进行了创新探索,对塑造国家软实力、推动国际规则共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,向世界提供了高质量的国际公共产品,有力服务了大国外交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,职业教育国际公共产品属性将更加凸显,进一步深化周边职教国际合作,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具有战略意义。 一、优化职教合作周边战略布局,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在我国外交政策中,周边国家主要指与我国地理位置相邻或邻近,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与我国有密切互动的国家和地区,通常包括地理接壤的邻国,如东亚、东南亚、南亚、中亚、北亚等区域的越南、印度等14个陆上邻国和日本、韩国等8个海上邻国,也涵盖国际合作组织及区域性合作组织框架下的“大周边”国家,如东南亚国家联盟、南亚区域合作联盟、中亚合作组织、上海合作组织、亚太经合组织及澜湄合作机制、亚信会议等合作框架下的国家。 职业教育紧密聚焦周边国家及组织,不断优化职教合作战略布局。一是优化周边合作区域布局。在持续稳定提升与东盟、南亚等国家职教合作质量的基础上,加强中亚、北亚等区域的合作布局,并在外部布局的基础上重视内部布局,加强内陆地区与边境地区职教合作,以帮扶边境地区职教发展为桥梁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。二是强化周边合作领域布局。重点围绕育人体系、技术服务、人文服务及生态构建等进行合作领域布局设计。第一,构建技能培训与学历提升衔接贯通的育人体系,基于鲁班工坊、丝路学院等品牌项目建设,联合中资企业与当地政府、院校合作开展学历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;第二,打造技术服务平台,积极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在境外开展技术服务,为新技术研发、新产品开发与新模式应用提供支撑;第三,深化细化人文交流服务,通过小语种、传统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中外语言、文化、规则、制度等适应与融合;第四,建立国际产教融合生态机制,强化与境外园区、企业及当地政府、院校协同,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,推动境内外多方在人才、技术、设施设备等方面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,有效提升国际合作治理水平。 二、深化职教合作多边平台建设,服务践行真正多边主义 依托中国—东盟教育交流周、中国—南亚合作论坛等区域合作或次区域平台与机制,深化周边国家职教合作多边平台建设,开展人才培养、文化交融、机制创新等,以教育交流厚植睦邻根基、技能人才驱动区域联动、长效机制构建合作生态,推动职业教育成为多边合作的“软实力纽带”。一是建强现有多边合作平台。持续加强中国—东盟职教合作联盟、金砖国家职教联盟等现有平台建设。据统计,目前我国与东盟合作建立了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等19个职业教育联盟、6个鲁班工坊、42个国际产业学院。职业院校已开展百余项中国—东盟合作项目,中国—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对中国—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。由中国主导发起的金砖国家职教联盟,打通了金砖国家间职业教育信息互通、经验共享和项目合作通道,推动了联盟各国职业教育水平提升,持续放大金砖国家的影响力。二是新增建设职教合作平台。依托上海合作组织、亚太经合等国际组织,设立职业教育合作分支平台,在更大的对话框架下开展职教合作;加强中亚、南亚国家等职教合作平台建设,弥补当前平台不足、联动不深的问题。发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影响力,以更大程度抱团、更多要素参与,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周边职业教育共同体,深化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。 三、打造教随产出境外办学品牌,服务产教协同落地发展 在全球单边主义盛行,贸易脱钩风险增强影响下,职业院校积极助力企业从单向“走出去”向协同“走出去”转变,协同打造境外办学品牌,以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服务提升产业柔韧性。一是更加坚定地坚持教随产出、产教同行。坚持“产业发展到哪里,职业教育就服务到哪里”,主动对接越南、柬埔寨等“走出去”中资企业主战场,动态分析企业实际需求;主动对接周边国家经济社会需求,个性化定制人才培养方案,培养“精通技能、掌握中文”的高技能人才。同时,职业院校可紧密对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国际发展布局,协同链主企业及上下游企业“组团出海”,有助于提升中国与周边合作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,增强与周边国家的黏合度。二是打造具有周边特色的境外办学品牌。重点打造区域化、特色化的鲁班工坊、丝路学院品牌项目,不断拓展和丰富合作内容。根据中资企业需求、当地产业和院校需求,探索建设工程技术学院,打造境外工程师培养品牌项目。例如,在东南亚,根据相关国家农业、旅游、纺织、制造、信息技术、新能源汽车、交通等产业发展需求,开展电子类、制造类及纺织服装等工程师培养培训项目;在中亚,围绕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在石油、天然气、采矿、农业、交通、建筑等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,开设一批能源类、农业类品牌项目。 四、加强职教合作国际文化传播,服务周边良好环境建设 近年来,职业教育凭借技能实用性、产教融合性、文化兼容性、政策协同性等优势,以职业教育小切口展现中国发展大篇章,在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是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。当前,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发展遏制的背景下,需要让世界通过职业教育听到中国声音、了解中国形象,提升我国的国际感召力。一是打造国际传播品牌。聚焦民心相通打造“小而美”的海外办学传播系列品牌,通过援外培训、技能培训等方式授人以渔,打造“惠而实”的技能培训传播品牌,着眼互学互鉴开展职教国别研究和产业专业研究,形成“专而深”的研究智库传播品牌,多维培养周边国家来华留学生,形成“新而活”的国情教育传播品牌。二是扩大国际传播受众。以优质资源互学互鉴为基础,面向日本、韩国等发达国家开展职教互鉴交流;做强做大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、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等为代表的中国职教发展“推介窗口”;加快周边国家数字化教育平台与资源建设,扩大优质职教资源惠及范围,缩短优质职教成果互鉴共享距离,让职业教育在周边国家深入民心、深得民心。 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始于周边,惠及周边。近年来,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过程中,我国已同周边17个国家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,同周边25个国家签署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协议,成为周边18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,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形成命运共同体“两大集群”。职业教育坚持立足周边、服务周边,高质量搭建合作平台、践行产教出海、传播中国故事,以贡献周边、惠及周边、服务大国周边工作和大国外交战略。(张慧波,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,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) 来源 |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2022-2023西安山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